胡伟(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生处处长):
面对“95后”和未来几年也将迈入大学的“00后”,新生入学教育更要注重实效、立足创新。在内容上,要进一步凸显大学适应性教育的重要性,以理想信念、校史校情等教育为主,辅之以军训等手段,构建较为完善的新生适应性教育体系。通过讲座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校内外名师、名家的学术影响力,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热情,初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形式上,要尽量避免单一枯燥的说教和灌输,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要重视网络新媒体在教育中的作用,通过微信等自媒体建立新生交流平台;充分挖掘任课教师、高年级学友和杰出校友等不同群体的教育资源,使适应性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被动接受与互动交流相结合、学习提高与榜样示范相结合;要寓教育于服务,缓解学生在面临新环境时的不适应感。要通过细致工作发现在经济、心理等方面有问题的特殊群体新生,针对个体开展教育和服务工作。新生入学教育切忌以填鸭似的灌输和政治说教、理论宣讲为主打,要做到“润物无声”。
李洪波(江苏大学副校长):
期望在“几天内、活动式”地做好新生教育是不现实的。要采取分阶段、课程化的方式进行。第一周适应教育的工作重点是“关怀”。我们不能期望在一周内将校规校纪、专业思想等诸多内容“灌输”给学生,而要将工作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大学生活方式上,重点关注自理能力弱的学生。通过名家讲座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憧憬美好的大学生活,从而愉快地度过心理困惑期。第一个月转变教育的工作重点是“转变”。在学生逐渐熟悉大学学习生活的基础上,通过课程化的教学,开展校规校纪教育等,将大学学习生活的基本规范逐步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初步完成角色转变,转变为按章办事、自主学习、直面挫折的大学生。第一学期专业思想教育的工作重点是“学业”。让新生充分、深入了解所在学院的学科优势、专业情况、学科现状、发展前景等,培养新生的学习兴趣,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稳定专业思想,增强对专业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做好学业规划,促进新生良好学风的形成。
张奕(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
笔者尝试对当下我国大学新生教育模式作不完全地归纳为:集中教育与长期教育相结合模式、师长教育与朋辈激励相融合模式、引导教育+自我教育模式、思想教育+专业教育模式,或以上几种模式再融合联动形成新的综合模式。在现有的大学新生教育模式下如何出新?紧扣人才培养,可以在“引导教育+自我教育模式”创新和“新生引航工程”前移上多下功夫、下巧功夫。我们可以依托学校的官方网络信息平台提前完成学生信息登记和新生教育预热,让学生充分知晓整个教育流程,为相关教育专题做好功课。我们可以搭建“助力成长”平台,配备新生学业导师、新生班级助理,做好新生班主任选拔和培训工作,充分发挥“隐形助手”作用,帮助学生以最快速度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最终实现全面成才和幸福成长。
董竹娟(北京工商大学党委副书记):
如何在短时间内使新生教育取得更佳效果,新思路、新举措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应整合校、院两级资源,发挥专任教师、辅导员与学长团的作用,营造全方位育人氛围。一是将开学典礼与日常教育相结合。气势恢宏、热烈庄重的开学典礼是新生了解学校感受荣誉的最佳途径之一,势必在学生心中留下永恒记忆。但由于时间所限,学生们还不能详细了解校史校情,还应组织参观校史馆、了解学院风采等活动;二是将课堂讲授与感性认识相结合。除了室内讲座外,还应组织诸如定向越野之类的活动,将图书馆、食堂等学生们密切接触的地方设为检查点,寓教于乐,增强学生们对学校的感性认识;三是将发挥专任教师、辅导员作用与发挥学长团作用相结合。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会干部、学生社团负责人深入新生宿舍,了解新生所思所需,点对点地进行个性化辅导。
封林(三峡大学学工部部长):
在浓厚的应试教育背景下,中国大学生普遍存在自我管理、社会认知、实践动手、职业规划等能力不足的现象,这对大学生学习生活以及职业发展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作为辅导员、专业教师和优秀学长三个群体可以更为有效地开展新生教育工作:辅导员重点加强对新生适应性教育,在“人际关系、时间管理、心理健康”等方面开设讲座或专题讨论;专业教师特别是系部主任和院长则要针对学生缺乏基本的专业和职业认识这一普遍现象,加强“专业概论、专业实践、行业发展、前沿科技介绍”等教育环节,提升学生专业兴趣,激发其内在学习动力,合理制定学业和职业规划;组织朋辈辅导和优秀学长现身说法等活动对于新生明确学习目标、掌握有效的学习生活方法也是便捷有效的新生教育途径。另外,营造让大学生敢想敢为、大胆创新、个性发展的宽松环境以及建立多元化的学生评价机制,可以引导新生更加科学合理地规划大学生活。
(来源:《北京教育》杂志)